“改火仍逋旧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改火仍逋旧”出自明代张邦奇的《冬日杂咏(三首)》。
“改火仍逋旧”全诗
《冬日杂咏(三首)》
明代 张邦奇
满目悲生事,玄阴梗夕晖。
对村灯焰冷,穿幄笛声微。
改火仍逋旧,饥年半习非。
枉教啼络纬,勤织也无衣。
《冬日杂咏(三首)》张邦奇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《冬日杂咏(三首)》是明代张邦奇所作的一首诗词。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满目悲生事,玄阴梗夕晖。
对村灯焰冷,穿幄笛声微。
改火仍逋旧,饥年半习非。
枉教啼络纬,勤织也无衣。
中文译文:
眼中充满着悲伤的生活,深沉的阴暗挡住了夕阳的光辉。
对着农村的灯火,感受到寒冷,夜幕中传来微弱的笛声。
虽然曾改换火种,但仍然无法摆脱旧时的困境,经历了半年的饥荒和不幸。
白白地让眼泪湿润了纱织,辛勤地织造却无法得到衣物。
诗意和赏析:
这首诗词描绘了冬日的凄凉景象和农民的艰难生活。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村的生活困境和人们的痛苦的关注。
诗中的\"满目悲生事\"和\"玄阴梗夕晖\"揭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悲苦感受。冬日的阴暗与夕阳的光辉形成鲜明的对比,突显了农村的贫困和困境。
\"对村灯焰冷,穿幄笛声微\"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体验。农村的灯火虽然燃热,却无法温暖人们的心灵。夜幕中微弱的笛声,增添了一种寂寞的气氛。
\"改火仍逋旧,饥年半习非\"描述了作者对改变困境的努力和无奈。尽管曾经努力改变,但仍然无法摆脱旧时的束缚,饥荒和不幸的经历也令人难以忘怀。
\"枉教啼络纬,勤织也无衣\"表达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无奈和辛酸。诗中的\"啼络纬\"指的是纺纱织布,意味着辛勤的劳动,但最终却无法得到衣物,显示了农民的贫困和困境。
整首诗词以平实的语言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,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,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。它既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,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呼声,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。